几天前,说着英语、意大利语、格鲁吉亚语等诸多外语的艺术家们齐聚福建惠安切磋雕刻艺术;一个多月前,“惠安制造”的大型石雕马丁·路德金雕像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广场落成。
惠安,福建省东南沿海的一个小县城,正凭借千年雕刻文化,努力点“石”成“金”,全力打造“世界雕艺之乡”。
如何依托本土特色寻找文化与产业的结合点?如何直面当前文化产业的种种挑战“华丽转身”?“惠安模式”能否推而广之?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走进惠安县。
延续千年,技艺创造财富
“惠安是小地方、小城市,但这里有世界上最好的石雕技术。这里有世界上最好的工匠,他们工作的速度非常快,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快的。”来自印度的雕刻艺术家Subbanna Gopinath在9日闭幕的第六届中国雕刻艺术节暨石雕大奖赛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对“中国石雕之都”惠安赞不绝口。他说:“这里非常好,很多艺术家都梦想来这里进行创作。”
作为南派石雕艺术的代表,惠安石雕具有1600多年的历史。2006年,“惠安石雕”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而雕刻文化与产业深入结合是改革开放之后。
据惠安县委常委蒋向群介绍,目前,在惠安境内从事石雕生产的工厂有千余家,从业人员10多万人。据统计,2010年惠安石雕石材产业实现产值143.14亿元,完成增加值47.37亿元,占惠安GDP的11.86%,全年出口交货50亿元。
蒋向群说,惠安的石雕产业是“两头在外”——使用原料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,制成产品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惠安的雕刻文化。
迎接挑战,文化新元素助推华丽转身
“我现在考虑的问题,一个是好的雕刻工人在减少;一个是我们不能单纯做加工制造。”2000年在惠安创办雕刻公司的王向荣说。这个16岁开始学习石雕艺术的企业家和很多人一样,开始意识到这个产业面临的种种挑战:人才、品牌,以及过度竞争、知识产权保护等等。惠安石雕产业迫切需要利用文化内涵和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。
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范伟民说,目前,中央美院、清华美院、湖北美院等都在惠安设立了石雕教学实践基地。从2000年开始,中国雕刻艺术节已经在惠安举办了六届。以本届中国雕刻艺术节暨石雕大奖赛来说,共收到来自海内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件报名作品,最后评出50件入围作品,其中入围的15名国外参赛艺术家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。
已在惠安落户20多年的石雕艺术家孔武战坦言自己从赛事中获益多多,他说,通过持续不断的赛事活动,通过办学校、建博物馆、整理惠安雕刻文化史等举措,来促进惠安的石雕产业。“我们这个产业必须有文化支撑,接下去的前景肯定是很好的。”
与此同时,惠安县与中国石材协会、国家石材标准委员会合作,正研究制订《石雕石刻制品》行业标准,希望实现从“卖产品”到“卖标准”的跨越。在9日举行的石雕石刻行业标准研讨会上,中国石材协会会长邹传胜表示,“石雕石刻产品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,但作为文化产业,要形成产业不能是传统的作坊式生产,必须规模化、标准化。”据他透露,目前相关标准已经形成征求意见稿,将经过业内广泛讨论后形成送审稿。
惠安点“石”成“金”的模式能否复制?
“惠安的石雕艺术优势是别的地方没有的,但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探讨文化产业,惠安传承发展石雕产业的模式具有启发性。”中国雕塑家刘洋认为,惠安找到了经济和文化的结合点,有很好的产业基础,而且具备开放程度。
“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,本土文化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。”蒋向群举例说,在经济发展过程中,我们弘扬传统的雕刻文化,弘扬惠安女吃苦耐劳精神,这些对于传统产业都是提升。
蒋向群认为,中国有很多依靠数十年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文化形成的传统产业,如果能找到本土特色与科技和新的文化结合点,解决它们的转型升级,对哪个地方都极其重要。“这几年,惠安走雕刻艺术这条路,促进院校与企业、民间艺术与中外艺术互相交流合作,是比较成功的。”
“中国处于加快发展阶段,未来我们会走文化繁荣文化发展这条路,会更讲究职业发展,更注重文化科技含量。”蒋向群说,惠安有这样的产业基础和文化积淀,更主要的是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,能吸引国内外艺术家通过大奖赛这样的平台进入中国市场,参与我们的设计建设。而最主要的推手是市场,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环境雕塑,需要建筑与雕刻结合等,推动了惠安石雕产业的发展。(来源:泉州新闻在线